1979年2月2日,邓小平在牛仔竞技场上戴上女骑手送他的牛仔帽,沸腾的欢呼声响彻全场。
编者按:本文节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08年12月)
“邀请邓小平访美,是伍德科克在12月14日提出来的,约见的时候他提出一个起草的建交公报给我们看。小平同志看了以后说基本原则可以,具体还有细节问题再讨论。他见小平有些松口,继续说,卡特总统想建交后请中国领导人到美国访问。因为当时国会里有很多反对派,他们想借助邓小平的力量帮他们进行建交宣传。没想到,邓小平回复之快出乎美国人意料,1979年1月1日建交,1月28日访美,此事也颇能代表邓小平的行事风格。”
独特的建交
1978年12月15日晚,华盛顿康涅狄克大街2300号,中国驻美联络处大楼里灯火通明。中国驻美联络处在今天晚上举行一场电影招待会,200多位观众陆续到达。观众进场后,柴泽民宣布了一个奇怪的规定:21点前联络处大门不会打开。联络处的大门外,围着大批美国记者,可是那扇门一直紧紧关着。
21点整,电影放映完了,大门徐徐开启,在门外等候已久的美国记者蜂拥而入,他们马上等到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我就站在放电影的大厅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与美利坚合众国在1979年1月1日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然后宣读建交公报,再按建交精神讲了几句。”现年已经92岁的柴泽民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这段历史依然有惊人的记忆力。他用浓重的山西口音清晰回忆30年前那历史性的一刻。来看这场电影的观众——大部分为华人华侨——才明白,联络处请他们来的真正目的不是看电影,而是为了见证中美建交公报公布。
“我又根据联合公报的精神讲了几分钟,讲完就算了,结果大家还不满足,还要问详细的细节问题。”此时,下面的工作人员告诉柴泽民,有人找他,让他马上接电话。
电话是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打来的。“他非常高兴,他说:大使阁下,我们已经完成建交任务了,一切手续完毕了,向你表示祝贺,祝贺两国达成建交协议。我说同样的,我也向你表示祝贺。”柴泽民说,“作为总统的安全助理给我们打电话,我都没想到,说明美国在这个问题上特别高兴、积极。”
布热津斯基也是中美关系的坚定推动者。前新华社副总编辑彭迪后来赴美,任新华社驻华盛顿分社社长。在美国他与基辛格、布热津斯基等都变成了好朋友。有一天,布热津斯基在新华社华盛顿分社的客厅里告诉彭迪一个大秘密:“你知道吗?在中美建交这个问题上,我是费尽心思的。”当时美国不少人反对与台湾断交,谙熟美国政治的布热津斯基想出一条“妙计”,“他告诉我,按照美国法律,断绝外交关系需要国会同意,而中止则不需要,所以就用了中止一词,关系中止一年后为自动断交”。说完他哈哈大笑。为此,国会方面还大发脾气,指责他钻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