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资讯 > 大公国际 > 环球视野 > 正文

热闻

  • 图片

外交部如何处理中国人海外绑架事件

编者按:本文最初发表于2014年6月,系专题策划资料,非即时新闻。

  在海外遇险的名单上,越来越多地出现中国人的名字。相关统计显示,在海外最不安全的是美国人,其次是中国人。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认为,中国政府不计投入地保护海外遇险国民,可能让绑匪产生这样的想法:如果想获得更高赎金,就去绑架中国人。一个典型背景是,2011年利比亚战争爆发前,中国在利比亚撤侨时规模颇大,不仅动用飞机,还租用了希腊豪华游轮。

  那么,这种“不计投入”是否意味着政府为了保障人质安全而支付赎金?事实上,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针对绑架的跨国营救极为复杂。

  从制度上来讲,绑架营救这件事,在外交部归“领事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管。这是一个2006年新组建的部门,它每年至少需要面对3.1万起领事保护案件,平均一天处理84起。

  这其中,有超过一半案件涉及到中国海外公民违法犯罪——比如“非法移民、劳务纠纷、从事色情活动”等等。除此之外,他们还得帮国内家属在海外寻亲。而真正涉及到解救绑架事件,只是中心工作的极小部分。按照外交部的标准描述,一旦绑架事件发生,会“派出专门工作组赴××国推进营救工作”。

  有时候,中国外交部门会直接与绑匪通电话,试图通过谈判说服绑匪释放人质。不过,大多数时候,对人质的营救还是要停留在外交层面,不断敦促外方尽快采取措施。这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可能面对的是外方的阻挠。

  1994年,两名伊朗工人、一名中国高级工程师在伊朗被绑架。后来中方要求与两名先被释放的伊朗人见面,遭到伊朗方面拒绝。时任中国驻伊朗大使华黎明猜测,伊朗政府或许已经跟绑匪接上了头,并开始就赎金讨价还价。

  在处理海外绑架案件中,中国外交部门还会碰到这样的暗示:外方希望中国人自己支付赎金。

  伊朗一位副处长曾私下试探华黎明:为解救人质,中方愿意付出多高代价?

  华黎明回答:“我们的要求仍是尽快、安全,至于用什么方式是伊方的事。”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对中国外交官封锁消息、希望中国人自己支付赎金外,如果人质一旦死亡,外方还可能会想尽办法撇清关系——华黎明后来就被问到,“是否同意武力营救?”

  华黎明知道这是伊方企图将营救失败的风险推给中方,所以华黎明表示,“采取何种办法应由伊方决定”。(据《壹读》)

  • 责任编辑:常晓宇

人参与 条评论

微博关注:

大公网

  • 打印

数码频道

更多
参与互动
关注方式:
打开微信朋友们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