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系专题策划资料,非即时新闻。
中国外交部外事管理司司长林松添2012年8月12日在成都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他分析了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提出外事要服务企业“走出去”。
据林松添介绍,中国最早“走出去”的是餐饮服务业。这几年“走出去”的主要增加了矿产、能源方面的大项目。此外,工程承包、畜牧业、农林业也“走出去”不少。通过在非洲建立经贸合作区,加工业也“走出去”了。
林松添认为,目前中国企业已经积累了一定资金和管理经验,培养了一批人才,具备了“走出去”的一定条件。发改委今年6月印发了鼓励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文件,解决制度、政策、投融资等问题。现在是企业“走出去”的好机会。
在非洲有10年工作经验的林松添分析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风险和挑战,包括缺乏熟悉国际规则的人才,缺乏对市场的了解,项目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政策风险、安全风险、公关模式的不同、文化差异等。
林松添说,以前中国主要是“引进来”,现在是“引进来”和“走出去”并进的阶段。外事不仅服务政府,还要服务企业。外事服务企业“走出去”需做好引领企业投资方向,推介企业,规范企业行为,提供信息服务这四方面工作。
下文摘自《中国金融》 2011年第23期,作者李若谷系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行长。
中国的复关(恢复中国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中缔约国的地位)和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经历了漫长的15年,在此期间“走出去”就一直作为一项重要国策,推动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探索和发展。2001年,“走出去”战略正式写入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同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第143个成员。自此,中国经济这艘巨轮开始在经济全球化大海中乘风破浪,加速航行。
十年来,中国企业积极参加国际竞争,在竞争中迅速成长,其命运也与国际政治、经济、金融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当前世界经济蹒跚前行,地区冲突与动荡持续不断,短期困难与长期矛盾交织,对于走向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来说,愈发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世界格局的深刻调整可能带给中国的挑战和机遇,中国企业如何因势而变、趁势而上,中国金融机构如何顺势而为,为“走出去”战略保驾护航,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十年风雨征程,中国企业“走出去”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一是规模持续扩大。以对外投资为例,根据《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和商务部数据,2010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对全球31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是2002年的25.5倍;截至2011年9月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3617.8亿美元,是发展中国家中对外投资最多的国家。
二是“走出去”主体日趋多样,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已成长起一批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大型企业集团。三是形式日益丰富,行业不断拓宽。既有传统绿地投资,也有跨国收购和兼并;既有商业服务业、批发零售等传统产业的投资,也有金融业、矿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等领域的投资。四是多元化市场格局基本形成。中国企业的足迹已遍布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传统亚洲国家外,向非洲、拉美、欧洲和北美的投资也不断增加。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绩固然可喜,面临的严峻挑战更不容忽视。其中有四点尤为突出:
海外风险不易控制。今天的国际市场已成为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科技力量综合博弈的场所,这使企业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如贸易摩擦、知识产权保护、暴力活动、人质事件等。尤其是一些政治风险更加难以把握和控制,比如利比亚动荡和内战给企业带来巨大困难。同时,受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由欧美国家掀起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潮开始向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扩散,并刺激印度、拉美和东欧国家仿效。各国引资政策出现分化,一些国家政府重新开始强调管制,以国家安全、环境保护、民众利益、保障就业等名义设置隐性投资壁垒,从而加大了跨国投资的风险和成本。此外,出于政治因素,中国企业“走出去”还面临一些特殊风险。如中国国有企业一直被部分国家主观解读为具有政府背景并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对其开展国际业务产生了巨大负面影响。国际上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戒心将较长期的存在,尽管从法律上设置明显歧视性规定的可能性不大,但极有可能利用繁琐的审查制度、随意的标准或程序等隐性手段设置障碍。
国际化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中国企业“走出去”历史较短,经验不足,在语言、文化差异大,制度和法律环境不同的情况下,控制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企业实力与国际上的跨国公司相比有明显差距,国内企业界真正能立足于全球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人才仍十分匮乏。此外,当前的国际经营环境已与早期西方国家开拓国际市场时完全不同,单纯谋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做法已不可行。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有较强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以及与当地社会沟通融合的能力,这些方面也恰是国内企业的薄弱之处。
在规则和标准竞争中尚未占据有利地位。中国绝大多数“走出去”企业比较善于利用成本和质量优势进行产品竞争,却对掌握规则和标准的制定权缺乏足够关注和重视。中国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在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订上处于从属地位,导致很多企业走出国门因为规则和标准适用问题陷入被动。当前,发达国家之所以竭力倡导低碳经济模式,一定程度上也是企图通过推行相关技术规则和标准控制市场,主导新一轮国际竞争,甚至以此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对此尤其需要警惕。
金融支持与配套服务体系亟须完善。中国企业在境外缺乏信用基础,导致其在向境外银行贷款时面临门槛高、利率高、额度少、期限短等困境。而国内金融机构由于刚刚开始“走出去”,海外运作能力和经验不足,海外分支机构少且分布不均,对企业的支持跟不上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难以满足企业的金融需求。不少企业的国际业务经营难以获得充分的资金支持和配套服务,不得不独自承担“走出去”的各种风险。反观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对外直接投资之所以能一直居于资本主义世界首位,与其跨国银行集团的支持密不可分。它们为美国跨国公司提供融资安排、全球资金调拨、现金管理、顾问咨询、外汇交易、杠杆收购、保险等一系列服务,同时还帮助企业寻找并购目标,设计并购方案,充当并购顾问和谈判代表,为项目成交作协调工作。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是在特殊的环境中成长的,更需要金融支持,因此国家必须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支持,在现阶段也必须为企业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