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为专题策划资料,非即时新闻。
朝鲜北边, 有一个中国味极浓的城市。 菜单几乎都标上中文, 生产的商品被打上“中国制造” 标签, 街上的车好多是中国牌照, 连路边行人嘴里咕哝的都是中文。 这里, 便是朝鲜在1991年第一个对外开放的自由经济贸易区—罗先。
尽管金日成、 金正日、 金正恩三代朝鲜领导人均在为此努力, 但罗先被设立为自贸区至今23年中经济几无起色。 从去年开始, 朝鲜猛增19个特别经济区, 不仅是数量增加,更在功能上将其进行区分。 这些措施, 或许能缓解朝鲜经济“改革” 所面临的困境。
失控倒逼改革
1991年, 朝鲜将罗先设为自由经济贸易区, 迈出了经济改革的第一步。 学界观点普遍认为, 开放罗先与当年东欧剧变的国际环境和朝鲜国内困难局势有关。 开放, 实为必然之举。
在《金日成选集》 中, 也可找到朝鲜必须进行经济改革的原因—根本“无法实行” 国家计划经济。
“每年捕鱼数量据说是数十万吨, 但能到人民手上的却极少……没有及时加工的鱼全部腐烂了。”(1968年6月)“现在关于经济的统计都不正确。 设备统计的数据也不对。”(1974年7月)“渔业部无法给出详细的计划……钢管和钢材也缺乏BBC”(1976年11月) 从《金日成选集》 摘录的20世纪60至70年代的语句中不难发现,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朝鲜, 不要说实行国家控制的计划经济, 连计划经济所必需的数据都无法保障。
金日成自己也意识到这一问题, 在1982年12月说道:“由于根本没有基础数据, 国家计划委员会很难作出调整。 只能调高计划数字, 却无法以此作为指示依据。”
除开《金日成选集》, 朝鲜文献中常出现的都是诸如“自力更生”、“利用地方资源” 等希望各工厂、 企业、 机关等单位自行解决生产等问题的词句。
生产统计不精确, 导致消费分配计划不合理。单体生产与整体分配之间, 极易形成数字落差。 恶化的后果, 将使中央政府无法进行整体计划调控,这对社会主义国家朝鲜来讲非常危险。另外, 朝鲜在20世纪90年代所面临的粮食短缺危机, 让人均口粮降到540克。 这个数字再按不同阶层供应之后, 平民温饱状况堪忧。 而对比中国解体人民公社、 允许私人租用土地等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措施, 朝鲜土地政策几无改变, 粮食问题也就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1990年前, 朝鲜从苏联拿到大量能源、 物资、 资金援助, 就算国内存在问题还能勉强维持。 但东欧剧变之后, 朝鲜面临援助被切断的窘境。 存续已久的经济危机如果不能解决, 将对政府合法性造成巨大冲击, 这是任何当政者都不能允许的。
因此, 朝鲜选在1991年的当口尝试走出第一步, 开放自贸区, 是一种不得不为之举。 之后的23年, 朝鲜相继设立鸭绿江经济开发区、 新坪旅游开发区、 满浦经济开发区等19个经济开发区。
欢迎关注、扫描大公网国际频道微信“世说时局”(公号:shishuoshiju)
传递涉华信息,共享全球思想!